2025年以來,我國ETF市場延續高增長態勢,總規模突破3.85萬億元,權益類ETF占比近80%,成為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重要工具。在政策引導與產品創新的雙重驅動下,市場呈現出“寬基穩健、主題活躍、跨境崛起”的多元格局,指數化投資生態持續優化。

截至3月初,全市場ETF數量達1101隻,較2024年末新增55隻;股票型ETF以946隻、3.05萬億元規模占據主導地位。寬基ETF仍是資金“壓艙石”,303隻產品規模超2.14萬億元,華泰柏瑞滬深300ETF、易方達滬深300ETF等頭部產品規模均超2000億元。主題與行業ETF則成為結構性行情抓手:389隻主題ETF規模達4586.43億元,年內平均漲幅6.96%;半導體、人工智能、等賽道吸金顯著,華夏中證機器人ETF、易方達中證人工智能主題ETF年內淨流入均超50億元。

政策麵上,監管層近年密集出台政策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。2024年《促進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》明確提出“做優做強核心寬基ETF”,2025年初首批中證A500增強策略ETF、自由現金流ETF等創新產品快速落地,填補Smart⠂eta策略空白。中長期資金是資本市場健康運行的“穩定器”和“壓艙石”。如何促進中長期資金入市,成為今年全國兩會部分代表、委員關注的問題。全國人大代表、深圳證券交易所理事長沙雁表示,抓緊落實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實施意見,大力發展指數化投資,加大ETF產品創新和供給力度,不斷引入源頭活水;積極推動推廣定期投資模式,助力提升投資者獲得感。

上交所數據顯示,科創50、科創100等科創板寬基ETF規模已達2300億元,占板塊自由流通市值8.3%,成為科技創新的資本樞紐。此外,ETF互聯互通機製持續擴容,陸股通ETF標的增至638隻,覆蓋A股市值超70%,吸引外資通過ETF渠道布局A股核心資產。2024年北向ETF淨流入8400億元,印證國際資本對國內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。

產品創新方麵,2025年成為ETF市場“創新大年”。首批科創綜指ETF單隻募集超220億元,與科創50、科創100形成梯度布局;紅利低波、港股通央企紅利等主題ETF規模突破千億,契合穩健配置需求。跨境ETF規模達4957.85億元,年內淨流入715.65億元,美股科技與港股紅利品種受追捧;債券ETF在利率下行周期中規模突破1799億元,同比增幅超124%。值得關注的是,黃金ETF受益於避險需求規模增長141.85%,而ETF受價格波動影響表現平淡。

投資者教育同步深化。深交所推出“大話策略之定投”投教品牌活動,結合創業板ETF案例展示定投策略優勢,並通過“走進社區”“走進網點”普及長期投資理念。證券公司等機構也通過專題活動引導投資者理性配置海外資產,警惕高杠杆ETF投機風險。

當前,ETF持倉透明、費率低廉(平均管理費0.15%)、分散風險等優勢,使其成為個人與機構投資者的“基礎配置”。2024年滬市ETF參與賬戶數近1000萬戶,較三年前增長3倍,個人投資者占比提升至58%。

機構認為,ETF市場將從三方麵深化發展:一是產品精細化,聚焦ESG、新質生產力等細分賽道;二是配置全球化,QDII額度擴容推動覆蓋新興市場;三是生態數字化,AI投顧與ETF組合策略深度融合提升配置效率。有媒體分析師指出,ETF規模占公募基金比例連續兩年創曆史新高,預計2025年將突破20%,中長期配置價值凸顯。當前,ETF市場已從“規模擴張”邁向“質量提升”新階段,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、創新工具不斷豐富,這一“市場穩定器”將在居民財富管理、經濟轉型升級中發揮更重要作用。